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,欧美日韩极品美女精品,91福利国产在线在线播放,高h高辣小说

來源:本站 瀏覽量: 2553次

衛龍辣條搞黃色,寶潔公眾號翻車,是誰在慣著低俗營銷?

2022-04-21

作者:中貿編輯

品牌翻車年年有,一年更比一年氣人。身陷“土坑”的統一與康師傅,一首“酸菜有毒”還未唱完,國內辣味零食巨頭之一的衛龍又出事了。

 

1衛龍搞色情?   

 

萬事都可以吃根辣條冷靜一下,但這一次,或許很難令人冷靜。

 

近日,衛龍因辣條、面筋的產品外包裝再次成為輿論焦點。有網友爆料稱,其在外包裝上印有的“約嗎”、“賊大”、“強硬”、“胖次”等廣告語,疑似在打色情低俗擦邊球。

 

面對質疑,衛龍天貓店客服回應稱:“這個是設計的文案,沒有其他的意思。”事實上,這款外包裝至少在2015年就已上線售賣。除了以上廣告詞外,還有“冷靜”、“任性”、“干貨”等標簽。

 

如果將這些詞匯放在一起,或許正如其客服所回應的“沒有別的意思”。但若要細品衛龍在這些詞匯上的操作,也很難讓人不多想。

 

據天眼查APP顯示,漯河市衛龍商貿有限公司還曾申請多個諸如“快樂擼起來”、“賊大”、“黃爆”、“嘿嘿嘿木耳”等涉嫌打色情低俗擦邊球的商標。不過,這些商標目前仍處于無效狀態。

 

網友們對衛龍辣條的廣告文案爭議不斷。圍繞衛龍外包裝的輿論風波尚未停歇,市場監管局也表示將會對此進行調查。不過,這已經不是衛龍第一次在營銷上引起爭議了。

 

衛龍能從“垃圾食品”一躍成為“國貨之光”,自然有其孜孜不倦搞營銷的功勞。先是在創立初期,雇傭大批農民做地推,在超市、小賣部、學校附近貼海報、發傳單,開講座、寫軟文,普及辣條知識。后為撕掉“低端”標簽,衛龍找了當時因出演《宮》而爆紅的楊冪做代言人。

 

這時候的衛龍,在營銷上還算中規中矩,路子開始越走越“歪”始于20169iPhone7的發布。衛龍在外包裝上模仿蘋果的極簡風,推出hotstrip7,就連線下旗艦店也模仿蘋果旗艦店,甚至給辣條蓋上玻璃罩。這一年,衛龍的年度銷量同比增長了5倍。

 

嘗到營銷甜頭的衛龍開始“昏了頭”。2016年雙十一,衛龍的天貓官方旗艦店卻上演了這一幕。要素過多,只能說懂自懂。除此之外,衛龍大賣的親嘴燒產品包裝也讓人一言難盡。

 

衛龍當然也有做得有趣又叫好的營銷,但在其花里胡哨的營銷中夾雜的那些令人不適的內容,也難免會讓消費者“下頭”。人人都想習得杜蕾斯的幽默,卻幾乎人人都不經意翻了車。

 

2翻車成品牌營銷標配?   

 

就在衛龍涉嫌打色情低俗擦邊球事件爆發后不久,彩妝品牌美寶蓮緊跟“翻車”步伐,在一則眉筆廣告視頻中,玩起了“這水很大,你忍一下”的黃梗,被網友質疑后刪除博文,此后再無回應。

 

玩梗翻車的當然不止衛龍、美寶蓮。喜茶與杜蕾斯的聯名,一度讓喝奶茶的和不喝奶茶的人目瞪口呆。再看絕味鴨脖在2017年雙十一做的營銷活動,讓人翻遍中華詞庫都找不到一個詞來形容這場面。

 

“有趣”和“下流”往往只在一念之差。就連國產老品牌椰樹椰汁也因包裝尺度過大,涉嫌虛假宣傳而頻遭立案調查,逼得椰樹椰汁不得不在新的廣告宣傳片中,摒棄過去身材傲人的模特和清涼著裝,改成不同年齡段的形象代表,“正經”宣傳椰樹椰汁“從小喝到大”的廣告語。

 

與椰樹椰汁在“豐胸”上不謀而合的還有娃哈哈AD鈣奶。因在此前的瓶身上印有:

高中的時候,班里不知道是誰說喝AD鈣奶可以從A變到D,然后就掀起了一陣風,班里女生都開始喝AD鈣奶。

 

娃哈哈AD鈣奶被指低俗。娃哈哈則發布聲明稱,該標語是網友提供的網絡語,并非是宣傳豐胸的廣告語,未來會對瓶身留言加強審核。

 

再看近期,2022313日,寶潔在其官方公眾號發布了一篇名為《女人腳臭是男人的 5 倍,不信聞一下!》的文章,為推銷自己的產品,對女性的味道做出諸如“女人也有體臭,胸部最臭”“再愛干凈的女人,內褲都比男人臟”等評價。不出意外,寶潔被罵上了微博熱搜。324日,寶潔在其官方微博發布道歉說明。

 

引起女性消費心理不適的,還有衛生護理品牌潔婷,被爆疑似用“偷拍”視角來宣傳自家的安心褲。

 

更別說去年,“全棉時代卸妝巾”為宣傳濕巾產品,在廣告視頻中用女性恐懼作為營銷賣點,女性用濕巾卸妝后變丑得以成功脫險;茶顏悅色在馬克杯、茶包等產品包裝上印著“嘴巴說不要,身體很誠實”“官人我要”“撿簍子”等涉嫌侮辱女性的廣告文案。

 

流量時代,品牌們一心想著用“創意”廣告吸引消費者注意力,卻往往是瘋狂在敏感地帶踩雷,精準給消費者心里“添堵”。品牌們既把握不好尺度,又愛在營銷上大搞特搞,圖啥?

 

3成也營銷,敗也營銷   

 

誠然,流量讓品牌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感。一方面,諸如元氣森林這樣的網紅新品牌借助新媒體營銷,順利破圈搶占市場,銷量節節攀升;另一方面,鴻星爾克、白象等國貨老品牌在流量包裹下,逆襲出圈被“野性消費”。

 

種種跡象,難免讓人產生“流量代表一切”的錯覺。品牌渴望流量,從頻繁更換明星代言人、花式搞噱頭做營銷到刷數據、買流量,品牌在追逐流量的路上仿佛失了智,在營銷上瘋狂砸錢。

 

就拿衛龍來說,2018-2020年,衛龍的推廣及廣告費用分別為2680.9萬、3082萬和4665.8萬元,廣告營銷費用逐年增加。衛龍方面對此曾表示:“我們的經營業績取決于品牌營銷力度及廣告活動。”

 

然而,營銷失靈在流量時代分分鐘上演也成了常態。近年來,明星代言人接連翻車,品牌不是在解約的路上就是在道歉的路上。除此之外,消費者的喜好變化日新月異,品牌想要討好消費者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。

 

此外,每個新媒體平臺也都有自己的宣傳陣地。品牌若要做營銷,還得結合不同平臺的特性,針對不同平臺的用戶做一對一的人群轉化。這就容易造成一個結果,品牌需要在營銷上投入的成本越來越大,且要承擔成本與回報不對等的后果。

 

營銷難做,但品牌不得不做,否則市場蛋糕就到了別人的嘴里。但至少,得守住營銷底線吧?畢竟,天下沒有永遠忠誠的消費者。

 

究竟怎么才能讓品牌們知道,你賣得好是因為好吃/好用/好喝呢?在線等,急。